为推动前沿信息技术的普及与认知,实现院校教学与产业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软件工程领域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中国高科集团与东南大学携手组织了东南大学软件学院2020级电子信息专业软件工程方向研究生赋能实训,推动深度产教融合。东南大学软件学院110名学生参与了本次为期6周的企业级项目实训。
立足职业化,以就业导向服务产业发展
《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培养勇闯‘无人区’的高层次人才,并鼓励企业参与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组织开展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和技能竞赛,引导学生以企业实际问题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针对“双一流”高校研究生的技术培养越来越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国务院常务会议在3月24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也对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业成果融通互认等作了规定。
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建议,“为了凸显职业教育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的重要作用,需要适当发展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中国高科集团在产教融合业务体系上不断探索,以就业为导向,布局核心技术产业领域,注重培养“职业化”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积极开展与双一流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及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在赋能实训方面,涵盖高职高专层次实训、本科层次实训及硕士层次实训。其中,面向硕士研究生的实训旨在培养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通过科研成果转化、获得知识产权等方式,将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成果拓展至产业领域,实现规模化的广泛应用。
应用+创新,“码”不停蹄发挥潜能
21世纪的工程教育正在向跨学科交叉、跨领域、跨国家、跨文化合作转变,这对工程师的专业技能、胜任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学科、融合式、创新性、实践性成为工程教育的重要特征。作为中国高科集团校企合作赋能实训中的代表性项目,本次实训以“应用+创新”为主题,依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融合Java+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专业学科背景和训练要求,以实践技能训练为主线,与专业能力培养需求匹配,以线上直播+线下实训的形式开展,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
参与此次培训的学生来自东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具有一定程度的计算机科技和软件工程背景知识,理解能力高,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吸收快。在应用方面,中国高科集团荆明明老师、祝铁芳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前沿技术及相关产品,通过软件工程方法论与去中心化实训分组的协同,发掘学生独立承担一个企业级项目的应用能力。在创新方面,中国高科集团引入工信部“信创人才培养”理念,在数字、信创领域的教育方法创新及教学模式探索大背景下,鼓励学生应用UI前端技术、JavaEE技术、移动开发技术、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主流+前沿技术进行创新,拓展创新方法,完成电商、金融、健康、AI应用领域的小组项目,凝聚个人价值和团队价值。
成果验收,满载而归
实训结束,同学们展示了自己工作成果,并分享了许多项目过程中涌现的创新想法。其中,“量化交易服务系统”采用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或者深度学习的技术,提升传统的股票分析结果;“智能物业安防系统”聚焦社区与物业管理的智能安防实现,在提升社区安全的同时,降低社区物业管理成本,以极高的创新意识收获老师们的一致肯定。
由东南大学老师及中国高科集团专家组成的评审团从功能实现与美观、技术难度与创新、汇报材料与演示三个方面为10个汇报小组进行答辩评分,并给出建设性意见,最终6个小组获奖。此次实训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东南大学软件学院2020级电子信息专业软件工程方向研究生的实践技能,通过让学生统一体验软件工程过程,了解新技术的应用与创新,积累其企业应用系统开发经验,并学习软件开发的核心要素,了解行业背景及产品营销知识。
中国高科集团将以自身丰富的教学资源及技术产品优势,持续培养和汇聚具有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的高层次人才,为我国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引领性创新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