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教育行业15年,具备多年校企合作经验的于亚梅,是中国高科集团产教融合业务解决方案经理,也是教学运营管理专家。不论是学生管理、教学质量控制,还是专业素养提升、就业指导,于老师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与方法,受到学生和学校的高度认可。
“中国高科集团对于我来说是很好的职业平台”
“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是真正解决高校端人才供给侧及企业端人才需求侧的融合贯通,人才培养方案要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将企业急需的核心技术转化为高校核心课程资源及项目案例资源,帮助学校建设实训实践类教学资源、提升高校教师的软件工程能力及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整个新工科类专业技能的教学中,知识转移的过程是核心,因此,一套切实可行、高效严谨的教务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访谈一开始,于亚梅老师就明确了教学运营管理制度在校企合作中的实际意义,并坦诚的聊起加入中国高科集团的原因,“在洽谈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双方会非常慎重的互相考察。学校最关心的是企业具备什么样的优势和资本,中国高科集团作为教育部下属的上市公司,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具有天然优秀的品牌背景和完整优质的资源体系,依托独具特色的OBE人才培养闭环理念打造出的产品体系,是非常吸引学校眼球的。对于从事校企合作工作很多年的我来说,来到中国高科集团这个良好的职业平台,是机遇也是挑战。”
作为教学运营管理负责人,于老师深知教务管理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分量,致力于用严谨的教学思路、细致的教务组织与管理来全心全意服务合作高校的教学。“我们新兴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课程其实还是挺难的,专业老师很辛勤的授课、解答学生技术问题、推动实践纵深;与此同时,如果我能够将教学背后的规范管理做细致、做到位,老师们想要的教学成果就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于老师参与中国高科集团产教融合教育产品的策划,在必修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上,结合学校老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实践要求,将企业真实项目案例有序规划进课程体系中,传递了中国高科集团教育理念的精髓——“学以致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促进产业端与院校端的双向融合。
“一切服务于教学” 高质量的教务运营管理确保教学的完成度和均衡性
2020年,中国高科集团与合作院校的业务陆续蓬勃展开,有与南充科技职业学院共建的“高科产业学院”,有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共建大数据研究中心,有与武汉大学、东南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开展的企业赋能云实训,也有与山东、四川、内蒙古等地区职业院校合作专业学科共建项目。从项目前期与院校的沟通协调、教育解决方案规划、潜在风险预警备案,到项目开展执行中的日常运营、管理与配合,再到结项汇报及成果展示,每个项目的前前后后都有于老师忙碌的身影,与学校负责人保持紧密的沟通,支持教学的有序稳定开展。以中国高科集团的企业赋能云实训为例,根据实训设计的“去中心化结构”理念,于老师需要保证参与教学的每个学生的工作量都是饱和且稳定的,要想完成小组项目就必须平衡分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项目组中大家荣誉共享、困难共克。“我们所有的奖项都是团队奖,这样的设计思路非常贴合实际的工作场景,避免一人争光,你多厉害,或者你多强,那是你自己的,如果一个团队没有完成你做再好也没用”,于亚梅老师认为在培养学生技术专业素养的同时,更要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让他们能在学习中也得到个人成长的收获。
“线上教学作为高科技的产物,给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数据收集和展现很容易快速实现,能让我及时掌握到教学的第一手信息,调整教学运营的安排。”提及中国高科集团独具特色的“企业赋能云实训”,于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一个心得,“线上Git服务器的应用更加广泛,之前比较难协调的小组文档编写也变得容易起来,学生可以对照组员的工作同步修改调整。更重要的一个好处是心理上的,每个学生对于线上教学中的沟通多少会更加谨慎,这就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地去完成自己的任务,更加注重效率,团队协作的精神比我想象中好非常多。”
身为“大家长”,收获许多温暖
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更高效的接收并消化专业讲师所传授的知识,凭借多年丰富的从业经验,于老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务运营管理专业才能,设计教学前、中、后时期都囊括之中的教务要素,每一个环节的执行控制点以及对应的文档,都有明确的时间和控制要点,以此实现教学全流程的精准把控。于老师及其团队就像一位“大家长”,对学生们的考勤进行严格管理,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听课时长与效率,并将课程回放率等一系列直观数据反馈给学校。在此基础上,每个项目组都由组员推选一名组长。于老师称组长为“项目管理者”,担任教务管理与学生们沟通的桥梁:“他是调动整体的主心骨,责任比较重、工作量也很大。通过这种方式,每个组长都会在项目实训中获得成倍的技能成长,在生活方面、管理方面、沟通方面的能力都会有质的飞跃。”
身为“大家长”的于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也都了如指掌。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有学生的家里因地区洪灾断电无法接入网络,有的学生因身处新冠肺炎疫情重灾区武汉需要支持与帮助,有的学生因基础薄弱跟不上课程进度而暗自着急,也有的学生在高强度实训项目进度下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一个个突如其来的问题都牵动着于老师的心情,在工作时间之外,她也经常拿出自己的生活时间去沟通、联络,在学习环境上和学习状态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给他们最大限度的支持。正是老师与学生共同的付出与努力,让我们每一次的实训项目都圆满成功,收获到丰硕的成果。
即使从业多年,每当提起初心与感悟,于老师都还是热情满满。她将教育看做一件极具成就感的事业,看到每个同学在学习中的努力和付出,她心中的震撼和感动无以言表。“我总是想要去帮他们一把”,她这样说,也这样做了,很多以前教过的学生,在自己选定的职业道路上取得成就后,还会在每年的教师节给于老师送来祝福、表达感恩。
教育培养出了优秀的人才,反之,优秀的人才也将服务于教育和社会的发展。也许,教育就像一次老师与学生共度的美好旅程,经历了、成长了、收获了,之后每每想起“默契的旅伴”,耳边仍旧会响起旅程中那段难忘的旋律,萦绕不息。


